滨农人

把抱怨变成正能量

        有调查云,超过六成职场人表示自己一天抱怨次数在1~5次之间,具体比例为65.7%,也有4.8%的职场人表示自己每天抱怨在20次以上。
  总之,很少有人不抱怨。抱怨既是情绪发泄的正常反应,也是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愤满表达。
  在公司里,新生代知识型员工是易发抱怨的高群体。笔者以为,一线员工少抱怨,干活拿钱走人;管理者和资深员工少抱怨,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当新生代高期望值的员工对未来充满期望但又对现实感到无望时,只好选择抱怨。
  当然,我们可以有种种话题告诉他(她),这不是抱怨的理由,但我们必须面对抱怨的现状,并予以引导疏通。因为在企业里,如果某个群体长期处于抱怨之中,不但是对绩效的摧毁,还是对管理效能的拷问,更是对文化的负面影响。
  首先,怨从何来?笔者之见,凡抱怨,可分两种:问题型抱怨和情绪型抱怨。
  问题型抱怨是实实在在地针对不公平、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和现象而发,当一个人看到问题又解决不了,提出问题又得不到理睬,那他(她)只能抱怨。
  情绪型抱怨才是最泛滥的,国人素来“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企业里,绝对公平又是不存在的,因此比较之中,极易产生“相对剥夺”感,于是愤慨。年轻人面对择业、交友、生活等,极易产生困惑与焦虑,任由情绪蔓延,又难免在迷茫中抱怨。正所谓一片云飘过,影响了整片天空。
  抱怨是一个出口,它可以通过释放不健康的情绪,来调节内在的平衡。积极的抱怨释放的是正能量,提醒我们寻求进步和改变。消极的抱怨是无望后的失望,是迷茫中的徘徊,是破坏性的放任,会不时引发“踢猫效应”。
  企业有抱怨,就一定要有抱怨管理。员工有抱怨,说明他(她)仍然心存希望。对于外部客户的抱怨,我们视作改良进步的起点,而对内部员工的抱怨,更应如此。古语说得好,农人的脚印是农田最好的肥料。呼吁各位管理者:请到滨农聊吧来,把属于你的问题带走,让我们一起,把抱怨变成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