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论坛

苯磺隆从巅峰始向下滑

       由杜邦公司研制开发的苯磺隆曾作为磺酰脲类的主要产品之一,以超高效、用量少、杀草彻底、对作物安全、对哺乳动物毒性低、与环境友好等突出特点,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麦田广泛应用推广。苯磺隆控制着茎叶防除麦田阔叶杂草的霸主地位长达十年之久,深受麦农欢迎,同时为杜邦公司和国内相关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
       时过境迁,近几年苯磺隆的应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在麦农心目中的位置明显降低,销量急剧下滑。
       苯磺隆除草效果不好的突出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原来对其极为敏感,具有防除特效的播娘蒿、荠菜效果显著降低,对6叶期以上的只表现出抑制,难以奏效杀死,再复活生长后超过小麦株高,开花结籽,繁衍继续危害。面对遍地的“黄花菜”、“白花菜”,麦农只好人工拔除,效率低、费用高。第二,杀草谱窄,对麦田上升数量较快的猪殃殃、泽漆、繁缕、牛繁缕等难治杂草基本无效。第三,死草速度慢,越来越不被农民接受。如果遇上气候不适应、用药技术不科学则效果更差。新产品及应用技术的不断出现,如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碘甲磺隆、酰嘧磺隆、唑草酮等及其复配剂的应用推广,凸显防除抗性播娘蒿、荠菜、猪殃殃、泽漆等难治阔叶草的优良效果,已被广大麦农十分看好,与苯磺隆形成鲜明对比,对其下滑构成了落井下石。另外,国内生产、经营苯磺隆的商家严重过剩,相互砸价拆台的恶性竞争循环,也使苯磺隆市场如雪上加霜。
       苯磺隆从巅峰始向下滑,循序渐进,逐步形成。最早上市销售的是75%干悬浮剂,短短几年便普及国内麦田,为该药剂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因其包装小和难控制每桶水的具体用量及麦农购药习惯要求,最早衰败并基本退出市场。然后又是10%的可湿性粉剂的生产,因包装明显加大,助剂多,亩相同有效成分用量效果自然就好,曾红极一时。当播娘蒿、荠菜逐渐表现出抗药性后,又开始了二甲四氯、苄嘧磺隆、乙羧氟草醚、唑草酮等复配剂的生产与应用。不论是单剂还是复配剂,苯磺隆的用量都在逐渐增加,由原来亩有效成分用量0.75克增至现在的2.5克,甚至更多,导致了应用成本增加和对后茬敏感作物产生药害等多种弊端。
       苯磺隆为典型的ALS抑制剂,作用靶标单一,正是苯磺隆的连续使用及用量的逐渐增加才诱发播娘蒿、荠菜产生明显抗性。业内专家认为:“靶标酶发生突变是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抗性主要发生在含有13个氨基酸序列的功能A上和4个氨基酸序列功能B上的两个高度保守区域,都会对磺酰脲类除草剂产生很强抗性。”在诸多原因中,播娘蒿、荠菜产生抗性是苯磺隆走下巅峰的致命因素。
       苯磺隆始下巅峰并不等于该药剂已退出市场走向死亡,毕竟曾长期占据防除麦田阔叶草的霸主地位,有广泛的应用基础。我国冬小麦面积有3.8亿亩以上,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用药习惯,播娘蒿、荠菜抗性的差异,多种复配剂存在的形式及农民对防除杂草的不同期望值,都为苯磺隆占据麦田防除阔叶草空间提供了一定条件。能否在玉米田等禾本科作物应用推广,为其开辟新市场,尚在试验过程中,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苯磺隆能否维持和延续其市场占有率,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这也为各生产经营企业的研发创新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