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作品

读书琐记

       着实有一段时间,沉迷于《百家讲坛》,有三位似乎互不相干的历史人物在心中盘桓不息:戚继光,抗倭英雄民族战神;张居正,万历首辅大明重臣;曾国藩,一代大儒,理学传人,千古第一家训留世者。正如讲授者郦波老师所言:“我讲的是历史,你读的是人生。”三位大家之光辉穿越了数百年历史的尘埃,仍可嵌入我们今天的生活。
                                                                                                          修身可读曾国藩
       先从曾国藩说起。我们知道,在伟人毛泽东眼里,什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不是稍逊风骚、略输文采,就是只识弯弓射大雕,但毛主席在年轻时却说过一句话:“愚于今人,独服曾文正。”一代枭雄蒋介石,一辈子都把《曾国藩家书》放在枕边。而曾国藩小时候,却是一位打着灯笼也难找的笨小孩,学习差,读书慢,老师不愿教,断言其必不成材。曾经彻夜挑灯苦读,背不过一篇《岳阳楼记》,硬是把一位候于梁上伺机偷窃认不了几个大字的小偷都逼得跳了下来:“笨成这样,还读什么书啊?”张口就把听了一宿的岳阳楼记给哗哗哗背了个滚瓜烂熟,扬长而去。就是这么笨的一个人,后来成了一代大儒。青年时期曾经虚荣好色游手好闲,把老爹气得要命。后来建立湘军,早年那是屡战屡败,并且心眼小的不得了,一战即败,一败就投水自杀,就曾经这么没格局,后来成了中国近代理学大师,位列晚清名臣之首,留下了中国家训的登峰之作。曾国藩之一生,只有短短的61年,此间,他是如何一步步战胜自己的资质平庸,如何一步步修正自己的性格缺陷,如何一步步跋涉坎坷的理想之路,在波谲云诡的晚清政坛上,不仅登峰造极,且能善始善终呢?秘诀只有四个字:反思+学习!
  曾国藩最大的过人之处就是:终其一生,无时不刻都在反思、学习中进步,所以才能以极其普通的资质成就了极其不普通的人生!曾国藩一生写的日记和家书达百万字,主要内容就是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无日不读书,无日不反思,无日不进步,毫不遮掩自己内心的丑陋,勇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如同卢梭之写《忏悔录》,梁启超先生就曾感叹:千年只此一人!
  曾国藩用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坚卓之志告诉我们:“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励行当学戚继光
  戚继光,十八岁从军,率戚家军南北水陆征战百余次,每战必胜,而且每战都是以少胜多,每一战都是完胜。三十年间,歼敌总数十五万,累计伤亡不过百人,很多著名大型战役中,将倭寇尽数全歼,己方竟无一伤亡。这骄人战绩,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如果仅仅把戚继光当成一员武将那就错了,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军旅诗人,著有战地诗篇数百首。十八岁时就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之名句,后来在逆境中为鼓舞士兵之士气,战地即兴口授创作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军歌《凯歌》:“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谁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酣畅明快,军心大振。
  戚继光还是一位伟大的军事思想家,戎马倥偬之间隙,所著两部兵书《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成为后来曾国藩编练湘军的指导书,再后来成为黄埔军校之教材,再后来在延安也被广为学习。善发明创造,改造兵器,创建阵法(鸳鸯阵、两仪阵、三才阵),中国历史上第一颗地雷、第一尊火箭炮、第一辆木制坦克都是他发明的。还发明了场操,也就是今天广为流传的队列训练,以及近似实战的大规模军事演习,那也是他镇守边关时琢磨出来的。就连我们今天所见的八达岭长城也是他带领士兵主持修建的,亲自考察边事、地形和军情,对年久失修残桓断壁的秦长城进行了改建,还发明创建了空心敌台,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
  戚继光的很多治军练兵思想,就算拿到今天的工作管理中,那也是极为实用。主张“算定战”,就是谨慎、不冒险,反对“舍命战”、“糊涂战”,不打无把握之仗,谋胜而后战。招兵严格遵循“四要四不要”,严把选人关。练兵有铁的纪律,人手武艺册一本,违纪连坐,有系统的训练体系,练力气、练拳术、练武术、练将领,都有明确标准。比如,正是因为“凡平时各兵须学趋跑,一气跑得一里,不气喘才好”的练兵标准,才有后来一夜间负重急行军一百余里,在饥饿状态下,率一千五百人克敌八九千人,灭敌千余,仅伤亡三人,且三战连胜!带兵善激励,爱兵如子,赏罚分明,士兵皆奋勇争先。
  如此杰出之人,也是少年大志,自幼勤奋,十八岁时放弃家族世袭的武军官,跑到京城凭实力去赶考。因当时蒙古人俺答时常率兵张狂侵略,便于旅馆中写就一篇《备俺答策》,针对俺答来犯的危机作出对症下药的分析。恰在此时,蒙人俺答率十万大军劫掠进京,兵临城下,《备俺答策》因其精彩与实用一时被广为传颂,成为当年赶考武生人手一册的传抄本,成为兵部抗击北虏的重要内参,命人大量抄写,发往兵部各直属部门。虽初出茅庐,却一鸣惊人。
                                                                                                      坚守理想张居正
       张居正,出身寒门世家,无任何家学渊源或祖宗庇荫可资借力,仅凭少年天赋和潜龙之志,逐步高登万历首辅。上台之初,大明朝积弊如山,财力枯竭,外敌窥伺,机构臃肿,官僚因循,效率极为低下。“法令、章程,一切的一切,只是笔纸的浪费。……成日办公,其实只是办纸!”文件发下去,各部门归档,“从此匿迹销声,不见天日。”
  张居正针对时弊,对百官创造性推出“考成法”。就是今天的绩效考核,说得好不如做得好,不看汇报看成绩,瞒报虚报者,雷霆打击。清丈全国田亩,减轻农民负担,推行一条鞭法。短短十年,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兵强,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大明边防固若金汤(重用戚继光),被称为“救时宰相”。
  尤为叹服的是,张居正以高超的策略水平,四两拨千斤,使改革阻力化于无形,在考成法深入执行的万历九年(1581),一年内即从上到下裁剪官员1321人,而在其当政十年间,因考成法业绩考核被裁减或提拔的官员更是无数,这样的“骨干员工队伍持续优化”,令大明朝的官僚团队生机勃发,但其本人也落得了“执事太严”的广泛苛责,树政敌无数,许多史官也口诛笔伐,因此史料中对他的评价历来争议褒贬不一。
  而张居正早在改革之初就做好了“忘家殉国”的心理准备。因为他坚守心中那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让大明成为一个伟大的帝国,让小万历成为一代明君。为了这一切,他可以放弃个人的身家性命,他可以放弃古代读书人看得比生命还珍贵的青史留名。他说:“鞠躬尽瘁,但为国事;死而后已,功业自成!”他说:“留此一段精诚在天壤间,古人所谓,知我罪我,在所不计。”这种孤独忘我的大境界,也是千古一人!
  1941年,已故著名美学家朱东润先生在日寇全面侵华时期,在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中,在全民族国破家亡的深重灾难里,满怀激愤秉烛达旦,创作了30万字的煌煌巨著《张居正大传》,其实先生所作绝不是一个人的传记,而是一种民族的精神传记,而是通过此传记呼唤张居正精神,呼唤民族的伟大复兴!先生说:“整个的中国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的祖先的时候,总会发现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有的显焕一些,也许有的黯淡一些,但是当我们想到自己的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我们对于过去,固然看到无穷的光辉,对于将来,也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
  这声音似黄钟大吕,穿古,越今,盘桓耳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