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作品

书的味道

       英雄与伟人,被传颂在书卷之中,以浸满荣誉的笔墨勾勒;小人与佞臣,被钉在书页之上,用带着锋利倒刺的文字抽打。日月星辰,百变世态;花花草草,鸟鱼虾蟹;凡世上所有皆可在书中演绎。龙凤仙神,魑魅妖邪,世之未有书中亦有。
   鲁迅少年时上过的学堂,叫做三味书屋。他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这样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意思是,甘愿做一平民百姓,吃着粗茶淡饭,品味诗书隽永的意味。书之于他是生活的味道,简单却不短浅,如白白的米饭,素洁无奇却细咂如饴。
 金庸的武侠,长啸着江湖侠义,低吟着儿女情愁。如同兰花的香味,浓烈之中更多一种清幽。《傅雷家书》语重心长,讲的是生活的琐碎,慈父的关爱。像一段老甘草,放在口中甘苦具有,却最是补气抗毒,强身健体。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绵绵述说的,是孤独而敏感的音乐天才的一生,心灵及肢体的挣扎,是一部人生的史诗。它的味道,更像是葡萄。有的皮酸肉甜,咬破那层酸酸的皮得到甜甜的肉;有的皮肉皆酸,要么全部吞下,要么全部吐掉;有的皮肉皆甜,是你经历所有之后修到的正果,那是一种莫大幸福了。
 世事百态,书陈百味。在人的不同生命阶段里,书的味道也不同。
 年幼,那时对已经上学的哥姐有的净是羡慕。幻想自己背起小书包走进学堂,那一刻是如何的骄傲。那时的心,莫说是一本书,就是大人随口教授的几个阿拉伯数字,一个一个的在人前数来,就像吃着一粒一粒香甜的奶糖。书在彼时,是一枚挂在树上的香果,闻得其香,却难得咬上一口。
 小学,得到了两本崭新的书——《语文》和《数学》。回家路上,像一匹欢乐的小野马,那个小小书包甩悠起来就是快乐的尾巴。路两旁,地里高高的玉米夹道祝贺,草丛中蚱蜢蛐蛐相与同奔。恨不得,能够缩地成寸,瞬间到家,骄傲的告诉爸爸妈妈——俺有自个儿的新书了!那颗垂涎已久,却高高挂在树上的香果,终于摘到了手中。你却不急于品尝,而是用厚厚的牛皮纸细心地包裹,歪歪曲曲地写上自己的名字,视若珍宝。那时的书如同你的梦一样,香甜。
    四年级,开始上早学了。虽然学校与家隔着七八里的乡间土路,路上有好几片荒凉坟场,你却毫无畏惧。秋天的夜,有些漫长,害你等不到天亮就急于起床。拽起现在看来寒碜至极的书包,挨门串户,学着狗叫鸡鸣,和你的伙伴对着古怪的暗号,相约出发。就像一群顽皮的猴子,闹的村子里鸡飞狗跳,羊牛不安。出村的时候天还黑着冷着,你们从村口的场上抱起庄稼的秸秆,点燃,胡乱地举着,在田地里追逐嬉闹。坟场里的兔子和猫头鹰被惊起,因为你们竟在它们的窝旁烤着刚被拽出土的红薯。终于到了学校,装模做样地吼了几句古诗,读了两篇课文,便草草收场。回家,路上依然是快乐的追逐,家里还是等着你的热乎饭菜。那时,书只不过是你上下学路上的玩伴,或者说是你寻找快乐的借口。那时,书更像是一个你咬了一口却感觉有点酸的苹果,不太好吃,也不愿扔掉。
 初中,离家住校,没了路上的快乐。那些玩伴也已大都辍学,你觉得孤单了。书,成了你的依靠和伙伴。于是,课内的,课外的,凡是带字你都读。渐渐的,你发现书中的快乐不比路上的少,你开始痴迷。这时的书,仿佛那个你曾觉得有点酸的苹果,放久了,熟透了,变得香气扑鼻。
 高中,书成了你的一切,它意味着你的未来。那颗曾经的香果是如此的沉重了,仿佛要捧它不起。这个熟透的苹果,你甚至要把核也得吃掉了。挑灯夜读,晨起苦诵;书化成了山,压在头顶;化成了海,将你淹没。在你将要窒息的时候,那一场考试终于将你解救。突然头顶的山没了,周遭的海干了,你一口气长舒,直到缺氧,迷糊。直到一张纸的寄来,才令你苏醒振奋。那时的书,味道是那么苦涩,像是入口的黄连。
 大学,书变得驳杂厚重。相对于那些花真金白银买的参考书,你更喜欢图书馆里那些令人轻松舒畅的图文。恋爱的季节,心意旁骛,书之于你远不及女生宿舍区的风景有吸引力。活跃的年纪,精力充盈,书之于你远不及篮球场上的约斗更富激情。你更多的专注,在于走向成人的准备,而不是与书的熬战,你只是将书像收萝卜一样装进筐子里。那一堆装在筐里的萝卜,有人叫它水果,有人叫它蔬菜,毕业时的那张纸就是贴在筐子上的标签。
 工作,自己筐里的萝卜做水果卖也好,做蔬菜卖也罢,你已自立。那些书,慢慢变成了用盐腌渍的萝卜。吃它,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里面有你需要的盐。书的味道变的有点咸。
 人生至此,书的味道能品出的也就这些了。闭目冥想,多年以后,每个人都会化作一本厚重的书,书中味道,是酸甜还是苦咸,也只有撰书之人自己知晓了。